彩绘万里绿色长城(坚持“两创” 书写史诗·新征程 新辉煌)

时间:2023-10-15 05:36:59编辑:苗木君

治沙英雄王有德(油画)曹自杰 边 静 马良钰

美丽中国——塞罕坝(油画) 孔 亮

坚守·八步沙(中国画)刘少宁

万里绿色长城图(中国画·局部)安玉民、王永鑫、石峰等集体创作

日前,在内蒙古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号召:“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从万里风沙线,到“地球绿飘带”,历时45年、造林3174万余公顷的“三北”工程,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不断筑牢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充分彰显中国对全球生态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多年来,美术工作者持续深入“三北”地区写生,以多维视角、多元形式,彩绘中国绿色发展的动人诗篇,为共建美丽中国凝心聚力。

描摹绿色画卷

6月17日,是第二十九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我国是世界上受土地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主要位于“三北”地区。如今,这条东西绵延4400多公里、跨越13个省(区、市)的风沙带上,耸立起“绿色长城”,成为美术工作者表现时代新气象的灵感来源。

壮丽辽阔的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近十年来,内蒙古造林、种草、防沙治沙成效显著。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自治区文联组织实施的百米中国画长卷《万里绿色长城图》,便全景式展现了内蒙古12个盟市的草之茂、林之郁、水之秀、土之沃。该画卷汇聚众多美术工作者之力,以绿色长城的万千气象,表现了内蒙古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

河北塞罕坝林场,是“三北”工程建设的重要区域。荒原变林海的塞罕坝奇迹,成为近年来主题性美术创作的重要课题。入选“筑梦——我们的新时代美术摄影作品展”的谭智群油画《美丽的塞罕坝》,是在实地写生基础上的艺术提炼和情感升华。作者以俯视的构图,铺展满目苍翠的美景。画面左侧,清澈的河流蜿蜒向前;画面右侧,白色的雁群逐绿翱翔;远方,茂密的森林不断延伸,风力发电机林立于山巅,画面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样以俯视的角度处理构图,孔亮油画《美丽中国——塞罕坝》则以塞罕坝林场和塞罕塔为视觉中心,葱茏的绿意,将意境渲染得更加深邃。翁凯旋油画《沧海桑田——塞罕坝的前世今生》,通过三联画的形式,在新旧对比中构建时空长廊,描绘出塞罕坝的时代变迁。

一件件美术作品,以现实的书写、情感的抒发,礼赞新中国防沙治沙奇迹,展现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

镌刻“三北精神”

“三北”工程背后,是动人的英雄故事。宁夏“治沙英雄”王有德、甘肃八步沙林场“六老汉”……无数平凡的造林人,以尺寸之功积千秋之利,成为防沙治沙的模范人物,也成为美术工作者着力塑造的英雄形象。

雕塑家充分发挥以形塑魂的艺术特色,通过为英雄造像凝铸治沙人的精神品格。比如,鲍海宁雕塑《治沙英雄——王有德》和岳森雕塑《治沙英雄——石光银》,皆以概括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主人公手持铁锹、面带微笑、立于沙丘之上的朴实形象。他们坚定的目光向着远方,寓意心中满怀信念和理想。彭汉钦雕塑《绿色造梦者》,则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了石光银在林间漫步的情景,既是对现实的呈现,亦包含对未来的憧憬。

画家们强化绘画的叙事性,着重描绘治沙人的乐观与坚韧。雷晓辉中国画《治沙模范牛玉琴》,以工笔手法细致勾勒了治沙女杰用人挖、肩扛、驴驮等方法在毛乌素沙海运输树苗的情形。作者以又高又陡的沙坡和头顶的蓝天为背景,通过下坡路上人物以及驴子努力后倾以保持身体平衡的动作描绘,生动展现了在沙海中植树的艰辛,以及主人公持之以恒奋斗在治沙一线的韧劲。

还有不少作品以群像叙事的手法,展现治沙人众志成城、接续奋斗的历史,彰显“三北精神”。像邢开雕塑《沙海愚公——石光银》,主人公身后聚拢着不同年龄的治沙人,塑造了共同防沙治沙的群体形象;刘少宁中国画《坚守·八步沙》,表现了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治沙人正携手奋进;郭维新油画《塞罕坝的春光·植树》,则不拘泥于具体人物,而是以更广大的治沙造林群体为表现对象,致敬那些默默无闻却让荒漠变绿洲的奋斗者。

从个体聚焦到群像剪影,美术工作者紧扣“三北精神”,打开现实题材创作的广角,拓展了书写时代生活的广度与深度。

构建生态美学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美学建构,以及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近些年成为社会领域广受关注的课题。聚焦“三北”工程的写生与创作,作为新中国美术写生传统的延续,既记录时代新貌、开拓艺术新境,又丰富了生态艺术实践,彰显中华美学精神。

中国书画自古便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如今的美术创作虽然形式不断创新,精神内核依然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出生于内蒙古的画家刘金贵,对生态环境的变化体会尤为深刻。大地增绿,农民增收,是“三北”工程的真实写照。刘金贵的中国画《“人畜两旺”的内蒙古》,便以大面积的绿色渲染广袤壮美的大草原,体现内蒙古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在一碧万顷的草原上,牛羊成群、马儿欢腾、牧民生活幸福,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景象。

意境,是中华美学的重要范畴。意境之美,同样体现在生态文明主题的美术作品中。“三北”工程挡风蓄水,让“北大荒”重变“北大仓”。北大荒丰沃的土地,还孕育出了新中国版画的重要流派——北大荒版画。从早期的壮美,到后期的优美,风格独特、成果繁硕的北大荒版画一直以鲜明的艺术语言寻求意境的表达。如北大荒版画创始人之一晁楣,一直用刻刀深情吟咏着拓荒史诗。从早期作品《一对天鹅》,到近年来创作的版画《扎龙湿地》,均以诗意的艺术语言铺展开万物和谐的生态画卷。

以生态为内核的艺术创作也在不断丰富形式、拓展边界。装置艺术、数字艺术等新艺术形式异军突起,为探讨生态话题提供了更多可能。比如第五十九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元境”主题展,借助装置、数字作品等探讨当下人与技术、人与自然共生的关系。除此之外,强调节能环保的生态雕塑、生态建筑等也流行开来,倡导新的生活方式。还有不少艺术家实施生态艺术乡建计划,通过斑斓的“五彩稻”等,实现粮景“双丰收”。

绿色发展,让中国树立起“生态治理的国际典范”。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三北”工程的持续开展,以中国哲学为内核的生态美学,将面临更多新机遇、打开更多新空间,也必将引导艺术实践,为绘就更多绿色画卷提供创新土壤。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3年06月18日 08 版)

上一篇:“爱心妈妈”用心浇灌“小树苗”

下一篇:大棚花卉开出乡村振兴新“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