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几画

时间:2024-02-24 19:36:54编辑:苗木君

钩的写法/2、横折钩的写法

横折钩的写法:

欧阳询说“ ,如万鈞之弩发。”鈞是古代的一种重量单位。<文选·张衡·西京赋>中说“洪钟万鈞”。薛综注:“三十斤曰鈞”。一鈞三十斤,万鈞有多重,万鈞可就重了。当然了,这里的“万钧”也只是对“力”的形容。弩是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而要发射由一支支集中起来有上万鈞重的箭,发弩的力要有多大,由此可想而知。欧阳询以“万钧之弩发”来形容写横折钩,使人一看就明白,横折钩,有弯金屈铁的力。

横折钩的力,最为显耀的地方就在折和钩。折,一说是笔法,用在一笔一画的起和止;一说是将线条折成转成角。我们现在要学的也就是将线条折转成角,也就是折和钩。横折钩的折和钩有方圆之分,方用折,圆用转。所谓折,也就是写到转折处,笔锋稍驻。稍驻,也就是轻顿笔铺毫、力到行笔。姜夔说“驻则有力”,以腕的动作,使笔锋借助于自身的弹力“折”成棱角,然后向下运笔,到出钩的地方,再稍驻、折笔铺毫、提笔出锋成钩。欧体的横折钩是典型的折笔。起笔如峰峦起伏;折处如断金切玉;钩处出锋严谨,用力周全,形同坠石。曲直劲挺匀净,铁画银钩,有拔山扛鼎之力。

所谓转,也就是写到转折处笔锋稍驻,以腕的动作,使笔锋借助于自身的弹力“转”成圆角,然后向下运笔。但转笔时不要以指拔弄。一是指力小;二是指的移动会影响力到毫端。运笔要有轻重徐疾的节奏,有节奏才能血脉贯通。前人形容运笔是“抵押毫芒”,抵有“推、挡”的意思,押有管束的意思。管束的目的是为我所用。由此看来,“抵押”二字,非常形象贴切。运笔到出钩处,稍驻,转笔铺毫,提笔出锋成钩。颜体的横折钩藏筋包骨,遒劲婉媚,浑然天成,是典型的“转”。

钩的写法:

竖弯钩的写法:

竖弯钩,也许是钩势向外的缘故,又称外掠钩、外略钩、外擘钩。

说欧体隶书的意味浓厚,在这一画上尤为明显。据唐代的张怀瓘说,这一笔画是被称为楷书之祖的钟繇,对隶书中的波磔(也叫雁尾)进行“改造”,并将其吸收到楷书之中。欧阳询继承了这一写法,并在体势上赋予了新意。欧体的竖弯钩,起笔的“悬针竖”写得如寒松霜竹,挺劲俊拔,转角处圆润遒劲,婉转流畅。用笔轻重有准,笔势伸展自然,神态飘逸遒媚。

要写好竖弯钩,一是角要转得好。清代的蒋和说:“转角之妙,在驻、提、挫、顿四字。”驻,是笔稍作停留,轻轻地向下按笔,当感觉到笔在纸上有力时,就继续行笔;提,是相对 于按说的,是指垂直方向上向上用笔的动作;挫,就是为了改变运笔的方向的动作。方法是先顿笔,然后是稍提,使笔锋转动,从而改变方向。挫锋要有分寸,过则脱节;不及则气促。我在笔画示范的步骤中没有使用“挫”这一术语,这是因为名目繁多了,容易使了误会。我用的是“稍提”、“转折铺毫”等,说法上虽然不同,但意思是一致的。顿,就是指在垂直方向向上下用笔的动作。向下按的力度大于蹲和驻。

要写好竖弯钩,二是要弯得好。而要弯得好,在行笔得法。行笔得法,则又在能轻重徐疾地用笔。所谓轻重,一般是以用一分笔为轻,用三分笔为重。清代的宋曹说:“运笔有轻重,一般是转肩过渡的地方用轻笔,捺脚和蹲、驻的地方用重笔”。其实轻重并不仅仅局限于此。在行笔的过程中,也有轻重。提为轻,按为重;快为轻,慢为重。所谓徐疾,也就是行笔的迟速,也就是快慢。行笔不要太快。太快了,容易失去控制、失去规矩、失去形势;但也不要太慢。太慢了,会显得拘谨、迟钝、有畏惧感。因此,行笔的轻重徐疾,要恰到好处。这样才能使笔锋提得起,按得下,拓得开,也才能步步顿挫,节节发力,使尽笔势。写出形曲势直戏健凝重氧,气韵飞动,豪放雄阔的竖弯钩。

笔画因为有了驻提挫顿,有了轻重徐疾,也就有了音乐般的节奏感和旋律感,人们也就可以从笔画的不同形态中,欣赏到刚劲雄强、圆浑柔和的美。

但初学书法的人,面对着驻、提、挫、顿、轻、重、徐、疾等基本笔法,也许会感到莫名其妙,无所适从。但是,不要急,因为学会和掌握这些笔法并不难。清末明初的倪后瞻说,在诸多的笔法中,最为关键的是“徐”。“徐”,也就是缓的意思,也就是能够停留的意思。能停留主,才能驻、转、挫、折,也才能轻提重按。这就如同一个人学走路,首先是要能够站得住,立得稳。然后才能跑,才能跳,才能做出其它的各种动作。再比如一个人能在高空的钢丝上,如履平地表演出许多令人惊心动魄的动作,起初练的时候,首先是要在钢丝上能停。动作虽然讲究连贯,但是,如果没有停,动作的连贯也就难以实现。技艺高超的人,能表演得天衣无缝,使人看不出其中的“停”,是其从生到熟,熟能生巧的结果。用笔有无数种,能停才能生变。若是不能停(停不下来),就会油滑轻佻,再多的笔法也用不上。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轻易地放过这个“停”字。由此可见,书法的笔法,虽然是玄妙难学,但只要方法正确,功夫到时,终究还是有门可入的。

钩的写法/3、钩的另外几种形态和写法

横折弯钩:

我们平时说楷书的规矩多而且严格,是的,我们从“横折弯钩”的用笔中就就可以看出,此言一点也不过分。横折弯钩,折如规、转似环、弯如弓、钩似镰。一丝不苟,清楚明白。也正是如此,只要我们依法而入,楷书并不难学。

斜钩,又称“戈钩、背趯法。

晋王羲之在<笔势十二章·处戈章第五>中说:“夫斫戈之法,落竿峨峨如长松之倚溪谷,似欲倒也,復似百钧之弩初张。处其戈意妙理难穷。放似弓张剑发,收似虎斗龙躍,直如临谷之劲松,曲类悬钩钓水。峻嶒切于云汉,倒载陨于山崖。天门腾而地户躍,四海谧而五岳封。玉烛明而日月蔽,锈彩乱而锦文翻。

唐太宗李世民在<笔法诀>中说:“为戈 必润,贵迟疑而右顾。

横折斜钩,又称“背抛钩”、“大背抛”、“外略法”、“虿毒法”、“乙脚”、“龙尾”、“凤翅”、“踠脚”、“纵腕”等。

王羲之在<笔势论十二章>中说:“踠脚之法,如壮士之屈臂。”明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中说:“纵腕之腕宜长,惟怕蜂腰鹤膝。

元陈绎曾在<翰林要诀·圆法>中说:“背抛钩,向儓仰勒反趯,趯贵宽圆,或仰背偃,或作垂露平,或作悬针平,或作圆趯,如背手抛物。

清戈守智在<汉溪书法通释·运笔卷第四>中说:“小背抛势,亦虿毒法也。贵紧而圆。亦名“鸾翅”。

反捺钩,又称“竹箨势”。也就是“反犬旁”中的钩。

清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运笔卷第四>中说:“竹箨之法,上啄贵短而劲,下啄掠贵长而疎,竖用玉钩之法,而笔势更峻,矫矫然如篠竹之承风,则清劲有余矣。或作古隶之势,“犭”则右军“狂”字用之,盖取其相称也。

清蒋和在<书法正传·点画全图·钩法>称此钩为“反振钩”,还说“反振钩,此钩先向右反振起,‘犭’旁用之。

八、怎样写挑

写挑的方法是,逆锋起笔,折笔向下顿,提笔向右“趯”。清代书法家包世臣说:“趯者,如人之趯脚。

挑画,用笔虽然简单,但在写的时候,切不可直笔而过,要有折笔。转折铺毫以蓄势,提笔出锋(趯出时)力贵迟涩。这样写出的挑画,自然是笔短意长,势在飞动。

讲座讲到这里,书法的八种基本笔画也就基本上讲好了。这八种基本的笔画是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字是由笔画组合而成的。如果说一个字就好比是一座建筑,那么这八种基本笔画也就是组合这一建筑的最基本的“材料”,是基础的基础。好的建筑要有好的材料,也就是说有了好的材料才会有好的建筑。因此,我们平时要对这些基本的笔画,多加练习,为下一步的结构学习打好基础。

怎样写好独体字

一、什么是独体字?

独体字是以笔画为直接单位构成的汉字,它是一个囫囵的整体,切分不开,例如“人、口、手、日、月、山、水、火、土”等字。绝大部分独休字又是合体字的构成部件,作为偏旁构成合体字。因而写好独体字对写好合体字非常重要。

二、怎样写好独体字?

1、了解和掌握独体字的笔画组合关系。

了解和掌握独体字的笔画组合关系,也就是为了了解和掌握独体字的结构特点,这将有助于我们写好独体字。独体字的笔画组合有这样几种关系,现在以欧体<九成宫>为范例说明如下:

①、离散关系:也就是说笔画与笔画之间是相互分开的。例如“心”字。

②、连接关系:也就是说笔画与笔画之间是相互连接的。如“月”字。

③、交叉关系:也就是说笔画与笔画之间互相交叉的,如“力”字。

④、综合关系:也就是将离散、连接、交叉等多种关系综合,一个汉字包括多种笔画组合关系,如“氏”字。

⒉、重心平稳

什么是重心?我们找一块木头,在木头上系上一根绳子,然后拎起绳子,木头被悬起来,木头若是平衡的,那么系绳子的地方也就是这块木头的重心。我们将这块木头放置到另一块木头上,只要是对好了重心,就能摆放平稳。

再放一块或是几块,也是如此。反之,重心没有对好,放上去的木头就会不稳,就会掉下来。一块木头的重心位置不一定就是这块木头的中心。或是偏左,或是偏右,或是偏上,或是偏下。因为,一块木头,有的左边宽右边窄,有的右边宽左边窄;有的上边厚下边薄,有的上边薄下边厚等等。重心是可以调整的,调整的方法有许多,我们可以在轻的一边增加一些,或是将重的一边减去一些;我们估且称这种方法为“加减法”。我们还可以通过延长或是缩短来调整它的重心。写字也是这样的。笔画有笔画的重心,字有字的重心,字与字也有重心。“水”字的重心在竖钩上;“家”字的重心在下面的钩与上面的点要对齐,要在一条线上。竖钩写歪了,重心倾斜,“水”字要倒;钩和点不在一条线上,重心偏移,“家”字不稳。有的字是左边笔画少右边笔画多;有的字是左边笔画多右边笔画少;有的字是上面的部份盖住下面的部份,有的字是下面的部份承载住上面的部份。还有的字是中间的部份,既要担住上面的部份,又要带住下面的部份。若要合得来、盖得住、担得了、载得起,关键是要掌握好字的重心,掌握了字的重心,字才能写得平稳。

3、写好主笔。

每一个字都有主笔,主笔在一个字中起着支撑和平衡的作用。字有主笔,就如同山有主峰,水有主流、千军万马有主帅一样。万物有主,才能立得稳、站得直、走得远。找准和写好主笔,就比较容易掌握字的重心;重心平稳了,字就好看。凡是写在字的顶部、中部、底部的横画,写在字中心的竖画,还有竖钩、斜钩和弯钩,撇、捺等,都可以看作是主笔。

⑴、以横画为主笔的字:

横要平,起平衡的作用。下一横长,如无垠大地,承载万物,厚重稳定。

⑵、以竖画为主笔的字:

竖要直,起支撑的作用。如:“年”字。

⑶、以撇画为主笔的字

如“步”字,要与上部的笔画相对应。从容用笔,不要一滑而过。一旦轻飘,就不能承上。

⑷、以捺画为主笔的字

如:“文”字。注意撇捺交叉(点)的位置与上一点大致垂直。撇捺舒展,重心平稳。

⑸、以折画为主笔的字,折要峻。

⑹、以钩画为主笔的字

向背呼应,貌离神合,如“武”;

伸展自如,疏密得当,如“也”字。

4、写出真态:

⑴、字形正的字不要写斜:

⑵、字形斜的字不要写正:

⑶、字形长的字不要写扁:

⑷、字形扁的字不要写长:

⑸、字形阔的字不要写窄:

⑹、字形窄的字不要写阔:

⑺、字形大的字不要写小:

⑻、字形小的字不要写大:

总之是要长短斜正,各随其宜。

吉峰书法讲座/钩的写法/1、写钩的步骤

钩有好多种形态,这里以竖钩为例,介绍一下钩的写法。

钩,是我们平时经常见到和使用的工具。人们经常用它来挂些东西,或者是借助于它来取东 西。制成钩的材料有好多,有的就直接用树枝上杈或竹子的枝节。笔画中的钩,就象这些形状。楷书中的钩是从行草书中演变过来的。钩与折相似。都是将线条弯曲。所不同的是折后的线条还在延伸;而钩画是笔画“折(弯曲)”后即提笔钩出。若出锋则有“钩芒(锋芒)”;若回锋则如钢铁铸定,浑厚而又凝重。

钩,一是因其笔画短,行笔的速度相对来说,要比其它的笔画要快一些。因为这样才能写出钩的气势和神态来。以势“补”短,短中见长。二是要注意出钩的角度(方向)和呼应。长短斜正,要各随其宜。俗话说“过犹不及”,概莫能外。出钩如出剑。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所以说写字和做人都是一样的,不得不谨小慎微。

文章、图片均为本人原创。转载、引用请与本人联系。

六、折的写法/2、折的形态

折画,相对于其它的几个笔画来说,难度略微要大些,这是因为,折的起笔要藏锋,收笔要回锋,中途折的地方还要将收笔和起笔运用得郃到好处,天衣无缝。提按顿挫、轻重缓急、来回转折、首尾呼应……,笔画书写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的方法和规矩几乎是全都用上了。

一字之中两个折,折的“棱角”,有着“隐”和“显”的变化。

初学行(运)笔,有点象刚学骑自行车差不多。初学骑车,上了车,就想使劲地踏,这是因为自己掌控不了平衡,车速慢了,车子就会倒下来。初学行笔也是这样的,笔一落纸就想“飞”。不飞不行啊,停不下来,一停手就会发抖。这是正常的,原因是没有行笔的经验,没有行笔的感觉。要想学成,一是不要急,不要忙;二是方法要得当。一急一忙就会慌,一慌就会乱,这样下去是学不成的;方法要得当,说的是要按照方法来写。提是提、按是按……,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学,由生到熟,学就学它个清楚明白。学一点是一点,日积月累总是能写好的。

六、折的写法/1、步骤

“折”,是个会意字。甲骨文的“折”字,右边是斧子(斤),左边是断开的“木”,意即用“斤”来砍断木头。后来断木演变为“手”,意为用手拿斧弄断东西。本义是用斧子砍断树木,是折断的意思。

在书法上,“折”有两个意思。一是用笔的折(如:提、按、转、折);一是笔画的折。用笔的“折”是“返回”,是为了取涩势,好将笔锋铺开;笔画的折,也就是将线条弯曲(转折)。

折,就象是人的胳膊。因而我们在写得时候要注意到他的形体美,要写得骨肉丰满、血脉贯通。这样才能显得有气魄,有精神。若是把“肩”写得“耸”起来了,或是写得“塌”了,这样的“折”,不自然,因而不好看。

折,又好象是“将一横和一竖这两个笔画“粘合”起来。粘的地方就好象是植物上的“节”,植物的节,节与节气息相通,因而生机勃勃。所以我们写“折”,笔要能提得起、按得下,行笔要从容不迫,干净利落。

折是“弯”,就象是一条宽阔的高速公路,行笔就如同行车。当运笔运到“折”的地方,先要减速,这样才能稳稳当当地转(折)得好。

二、捺画的几种形态和写法:

1、捺画的几种形态:

㈠、以起笔的方法来分有藏锋捺和露锋捺。

⑴、藏锋起笔有方笔和圆笔。藏锋起笔,用笔的方法是有形切入法。有形切入法,也就是起笔时,笔锋在纸上逆行(“欲下先上”、“欲右先左”)取势的起笔方法;而无形切入法,则是笔锋不着纸,而是在空上(凌空)逆行(反方向)取势,。

①、方用折;方笔源于隶书;方笔峻峭挺拔。

②、圆用转;圆笔源于篆书;圆笔遒劲浑厚(欧体多用方笔,颜体多用圆笔。现以欧体为学习范本,所以将圆笔暂时搁下)。

⑵、露锋起笔。

露锋起笔,也就是直露笔锋。用笔的方法是无形切入法。

㈡、以捺的形态来分,有直捺、平捺、短捺(相对而言。如“能”中的捺)、曲头捺、反捺等。

⑴、直捺。

⑵、平捺。

⑶、短捺。形短但“势”不短。曲中有直,劲力强壮。

⑷、曲头捺。清代书法家蒋和在<书法正宗>中说:“曲头捺‘又’、‘入’等字用之。

⑸、反捺。反捺又叫“翻捺势”、“瓜种势”。<书法正宗>中说:“反捺,凡字之有两捺者,一用反捺,如‘途’、‘逾’之类。清书法家戈守智将其纳入“侧(永字八法中点)”:“翻捺势”亦名瓜种势“。翻捺点者,以捺势出之,及其锋之开张右磔,即翻笔顺收也。大凡用笔之法,待势尽而收,故或谓之捷,或谓之回,或谓之抢,或谓之顾。未有势方锐而翻然疾捷者,故名翻捺。本刘德升行势所用。<九成宫>“于”字用之。这里已将“反捺”的写法、和来源说的一清二楚,我也就没有必要再多说什么了。

2、捺的写法:

直捺、平捺、曲头捺、短捺等捺的写法是一样的。

反捺的写法与写点的方法相同。

怎样写捺

1、捺的写法: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中有“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故后人常有“一波三折”的说法。欧阳询说“一波常三过笔”,也是这个意思。

一波三折,说的是起笔要束得紧,颈部要提得起,捺部要铺得满,拓得开。这就叫一笔之中有三折笔势。

捺画的起笔,如写一短横,然后提笔折锋铺毫,向右下运笔,到捺脚处,稍驻、折笔铺毫,提笔出锋,写出捺脚。

捺画,起笔如蚕头,有昂扬奋发之态;右下运笔,不徐不急,有雄壮之势;捺脚出锋,三面力到,如刀削,似燕尾,有飘然自得之态。总之是要写得饱满、含蓄、舒展。

四、撇的写法:

欧阳询说“ 丿、 利剑截断犀象之角牙”。意思是说,撇要写得有笔锋,就象是用利剑来截断犀牛的角和大象的牙。撇的神态,由此可以想见。

撇的形态是由粗到细,使人觉得在写的时候,力要由重到轻,行笔的速度要快捷,正是如此,往往会使人产生误解,仿佛不这么写,就写不出一撇的气势来。因而有的人在写的时候,急促行笔,使笔锋在纸上一滑而过,这样的撇画,看似尖利,实则单薄没有韧性,如鼠尾一般。所以说,虽是一撇,也不要轻易地写过。

卫夫人说“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这就是说写一撇,也要用力。若急促用笔,也就不可能用到撇画中,只能是“撇”出了画外。而力要能用到撇画中,就要象是写其它的笔画那样。起笔时,使笔锋有涩势,以腕的动作来调整笔锋,不使笔锋绞在一起,直至收笔。有节奏地写出一撇,这样写出来的撇画才能婉转流畅。

怎样写撇/2、撇的形态和写法

字是由点画组合而成的。因而要想写好字,就要先写好点画。清书法家汪澐说:“落笔点画,又需如工匠之金铁铸成,木竹锯定,一材一料,雕琢合度,然后制合为字。若信手拖沓,未经追琢,则似伐木者连皮带叶,其遂可制为器皿也耶?”

怎样才是写得好?

一是形似。

“形似”也就是与原帖逼真。形似才可入神。

二是饱满。

如汪澐所说:“笔画圆满,巨者如本如竹,细者如锥如丝。凡天地之生物,虽肥瘠不同,而体皆圆足。落纸能圆,则墨光迸射,且点画中之空白处,虽细小而朗然。”“圆满”也就是圆润饱满。

三是“知变”。

书法本于自然。知变才合于自然。

百花齐放,正因为异彩纷呈,才能令人赏心悦目。 “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字也是这样。同一点画,也是形态各异,才显生动。

当然,变也要有本有源,也就是要有根有据。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也就是合于自然。探本溯源,厚积薄发,以不变(不随波逐流)应万变,自然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我想这样的“变”才是“变”的正确途径。

三、竖的写法

一般来说,竖要写得挺拔,写得挺拔才能显现出精神。怎样才能写得挺拔,一是不要把竖写得过直,二是运笔有力。

竖不宜过直,就如同人的直立一样,要挺胸,但不宜过直,站得过直就要含胸,这样站着虽说是前后一条线,自己不舒服、不自在。别人看也觉得别扭,这叫过尤不及,所以说不要过于求直。

竖贵有力、竖画贵在有力,与竖画的过直也有关系,柳宗元说“努(竖)过直而力败”这是因为竖画过直就如同是立着的木头,板滞。宋朝的陈思说“直则众势失力,滞则神气祛散”。也就是这个意思,因而,前人在写竖画时或左或右地总有些欹斜(写横画时都有些略向右上),并不过于求直,这一点在欧体书法中尤为明显。智永说“竖为努(永字八法中称竖为努),用力也”。写竖画用力,这个“力”与我们平时所说的力有所不同。移动一样东西,鼓鼓劲、加把力,也就可以了。用笔可不行,功夫不到,一竖就是写不出挺拔的效果来,说是把浑身的力都用上去,即使将笔杆子捏断了也是不行,这是事实,不可强求。因为用笔的力,不在手上而是在笔端,而要使笔端有力这就需要有技巧,需要有驾驭和娴熟使用技巧的功夫。因此这要有个锻炼的过程。这就叫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写竖画,要逆锋起笔,向右顿笔,然后稍提转折向下(向上回锋收笔便是一点,向右上运笔便是写一横)运笔,最后如果顿笔左上回锋收笔便是垂露竖;若是顿笔后提笔出锋便是悬针竖。要得竖画有力,起、行、收的三个用笔过程都要认真对待,切不可一落笔便直行笔,养成习惯后纠正起来也就比较困难。逆锋起笔要如董其昌所说,就象是用锋利的宝剑斩钉截铁那样,干净利落,不要以模糊为藏锋;收笔回锋要尽全力,不能草率;行笔要如元朝的李溥光所说:“努(竖)之法用弯行曲扭,如挺千斤之力”。“弯行曲扭”说的是用笔要有斜正上下,平侧偃仰,这样就能使笔锋得到控制和调整,使笔锋始终是在中锋的状态下运行,这样就能使笔锋与纸的摩擦力增加,笔锋与纸的摩擦力增加就会有涩势,有涩势就会有阻力,有阻力笔锋就象是逆水行舟,每进一分,都要尽一身的力气来向前挺进,这样写出来的竖画,自然是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直中见曲,如“万年枯藤”。

竖有垂露竖、悬针竖,还有内曲竖、外曲竖等。

二、横的写法:

在点的写法中,我曾说笔画是点的延伸。以横画为例,横的起笔和收笔的写法都是写点的方法,写点时逆锋起笔,转折后右下顿笔,然后再转折笔锋,若向上回锋收笔便是一点,但现在是要写一横,因此将笔锋转折向右上行笔,也就是将“点”延伸,然后根据结构的需要回锋收笔。由此可见点写好了,对于书写其他的笔画也就方便多了。

学会写点、写横时就主要是学运笔,运笔也就是行笔。运笔讲究中锋,因为中锋能力透纸背,使笔画有质感,凝重浑厚。欧阳询说,横如千里阵云。

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但初学时笔性生疏,气力不足,因而写出的横画单薄软弱,这很正常。在这种情况下,千万不要故意地往笔上加力,不要苛求和拘泥于中锋,不要急于求成。欧体的形成本身也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我们仅凭三朝两夕的功夫就能学好了,这也是不可能的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是按照正确的方法来练习,一日练一日功,就会在由生到熟的过程中,学到提按、疾涩、缓急等技巧,自然也就能中锋行笔,将横画写好,并在由形入神的过程中使笔画沉实丰厚起来。

横要平,“平”,不是水平的平,而是横画自身要平。不要写得弯弯曲曲的;也不要写得两头低而中间高,象根扁担。若是这样也就成了病笔。

<永字八法>中称“横”为“勒”。元代的陈绎曾说:“勒一,上平、中仰、下偃。空中远抢,以杀其力,如勒马之用缰也。”这是“横”画用笔的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勒,是勒马的缰绳。是说写一横的用笔方法,就象是我们骑马时勒马的缰绳一样。用笔有虚实;勒缰有松紧。总之要掌控自如,才能得心应手。

横与横的组合

前面说过怎样来写“横”画,也就是“横”的写法。写“横”画的大体步骤是:一、起笔;二:行笔;三、收笔。请记住,这三个步骤是每一个笔画都要用到的。这是基本的用笔方法。即使是出锋尖如锋芒的撇画,出锋收笔时也还有个凌空回锋的动作,也不是一去不返。

为什么要藏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呢?这是因为只有藏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才能首尾响应,劲气内含。这就如同用兵布阵一样,不得不周密谨慎。

初学书法,起笔、行笔、收笔,这三个步骤最能考验一个人的耐心、毅力和意志,同时也最能锻炼一个人的耐心、毅力和意志。

接下来说一说横与横的组合。

㈠、横与横的组合,大体上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两横;如:“二”、“天”、“干”;

二、三横;如:“三”、“丰”、“泰”;

三、三横以上:“重”、“書”、“畫”。

㈡、要领:

横画与横画在组合时要有变化,有变化才有生气。若是没有变化,一横一横地顺着写下来,就象是一根一根的小木棍摆放在一起。前人称这样的“横”画为“排算”。“算”是古人用来计算的筹子。写成象“排算”的横画不好看。

㈢、方法:

⒈两横的组合:

⒉三横的组合:

⒊三横以上的组合:

一、怎样写点

欧体的点,三边的线呈弧形,这样的形态,使人觉得丰厚、有力、饱满,欧阳询说:“点如高峰之坠石。”意思是说,点要写得厚重、峻拔、有飞动的气势。

⒈点的形:

蔡邕说:“夫书肇于自然……”,因而点要写得有形可象。一如王羲之说:“夫著点皆磊磊似大石之当衢,或如蹲鸱,或如蝌蚪。或如瓜

瓣,或如栗子……。” 宋姜夔说:“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 元陈绎曾说点有“偃、仰、向、背、飞、伏、立等势。” 清冯武说:“点有尖、秃、斜、正,随字势而用之。

⒉为什么“永”字八法中,说“点”是“侧”?

宋陈思在<书苑菁华>中说:“侧不得平其笔,当侧笔就右为之。口诀云:先右揭其腕,次轻蹲其锋。取势紧则乘机顿挫,借势出之。疾则失中,过又成俗。夫侧锋顾右,借势而侧之,从劲轻揭潜出,务于勒也。问曰:侧不言点而言侧,何也?论曰:谓笔锋顾右,审其势险而侧之,故名侧也。只言点,则不明顾右无存锋向背坠墨之势。若左顾右侧,则横敌无力。故侧不险则失于钝,钝则芒角隐而书之神格丧矣。笔诀云:侧者侧下其笔,使墨精暗坠,徐乃反揭,则棱利矣。”由此可见,“侧”说的是“侧下其笔”,是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惟笔软则奇怪生”的“造妙”功能。也正是如此,点的变化也才千姿百态,无穷无尽。细究其意,对于我们写好“点”,无疑会有很大的启发。

⒊点的写法:

落笔成点,点是一画的起笔,也是一画的收笔。王羲之说:“倘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孙过庭说:“翰不虚动,下笔有由”。还说:“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下笔”也就是落笔,“有由”也就是要有“意”。俗话说“落笔生根”。由此可见,一“点”是一点也来不得半点马虎的。

⑴、“逆入平出”、“万毫齐力”,起笔用逆锋,是为了取逆势,用笔取逆势,是在行笔前使笔锋有转折,有转折笔锋就能铺开,能铺开笔锋就能着力,而且均衡,笔锋能均衡着力,行笔也就能与纸产生磨擦,有磨擦行笔中就能如逆水行舟有涩势,笔有涩势,笔就能被掌控,笔能被我所掌控,笔也就能稳稳当当地“为我所用”;反之,就是“我为笔所用”。

⑵、行笔。

⑶、回锋收笔,这叫有来必有往、有去必有回、有放必有收、有运必有止。藏头护尾,使劲力内含

2、点与点的组合(结构)

㈠、点作为偏旁部首:

⑴、两个点的组合;

⑵、三个点的组合;

⑶、四个点的组合;

㈡、点在一个字中的组合。

先来说说点作为偏旁部首中的两个点的组合。

两个点的组合,有横向的组合和纵向的组合。

横向的组合有:

纵向的组合有:

两个点组合的要领一是呼应,二要变。呼应,一是用笔的呼应;二是点与点也要呼应。有呼有应,点才会有生气,有生气,点才能“活”起来。二是“变”。唐太宗李世民说:“点贵于通变。”李阳冰说:“点不变谓之布棋。”棋是棋子。写出来的点,没有变化,都是一个样子有什么意思?点要有变化,就象是鱼身上耀眼的鳞片,又象是鸟儿身上美丽的羽毛,错落有致,相映成趣。

四个点的组合,大体有这样四种情况:

(注:博中范字均引用自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⑴、顺两对点:

“顺”的意思是“趋向同一个方向。”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中说:“顺点之法,势易疏缓,必位置却好,潜相起伏,则疎而实密。元陈绎曾说:‘灵’‘巫’等字用之。

⑵、拗两对点(背四点):

清戈守智在<汉溪书法通解>中称此为“拗两对点。”“拗”的意思是不顺。亦称“菱米点”。并说:“拗点之法,势易迫促,必重蹲而劲出,短而有势,望之落落,则密而仍疏也。‘兆’、‘率’等字用之。又称“背四点”。“背”,本来说的是人体后面从肩到腰的部分。“背”也就是背对。相背也就是背对着背。背对背的双方要对称才好看。清蒋和<书法正宗>:背四点,左右相配,‘黍’、‘羽’等字用之。

⑶、悬珠点:

珠,我将它理解为露珠。悬珠就象是垂叶欲滴的露珠。清戈守智在<汉溪书法通解>中说:“悬珠之法,点各下悬而微长,无左右牵连之势,以其着大划下,但宜上下相承,不宜左右相顾。犹直波之不相衄,以避右竖之势也。‘無’、‘庶’、‘黑’、‘熏’等字用之。

⑷、联飞点(连飞点)

“联”有“连结”的意思;“连”有“相接”的意思。用在这里也就是说这四个点的笔势是相互连接的。用笔是“顺带”的,因而气息自然也是相通的。唐张怀瓘<玉堂禁经>中说:“灬,此名联飞势,似连绵相顾不绝。法以暗衄而微着,势以轻而潜进,乃右军变于钟法而参诸行法;则<乐毅论>,‘燕’字、‘無’字,时或用之,为后遵用,守而不替,至于今矣。”元陈绎曾<翰林要诀>中说:“联飞,四点相通,偃前以后横(起偃煞横)。”宋<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中说:“联飞点,口诀云:暗衄微注,轻揭潜趯,笔锋连绵相顾不绝也。<禁经>:‘联飞如雁阵当秋’是也。古经云:<乐毅论>‘燕’、‘然’字用。又虞永兴‘兼’字用其半势,盖中断也。”也称“缓雁阵势。

以下几种仅供参考:

①、聚四点:

“聚”是“集合”的意思。“聚四点”,顾名思义应该是四个点集合在一起,而事实上是一个撇和三个点的组合,这也许是便于记忆和传授的缘故。聚四点的名字是清代的书法家蒋和给起的。蒋和说:“聚四点,上点似横撇,冒下三点。‘舜’、‘受’等字头用之。”“冒”有覆盖的意思。

②、各自立势点:

“势”是“表现出来的情况。”“各自立势”,也就是每个点都 有自己的形势,互不相同。唐张怀瓘<玉堂禁经?烈火异势>中说“灬此名各自立势。势则抵背潜衄,视之不见,考之则彰乃钟法。即繇白“然”字下是耳。后王逸少用之不怠。隶用之>。”亦称“四点向背势。

③、烈火点:

“烈火”的意思是“火势猛。”是形象的说法。烈火点的形是外两点相向向内,上合下开,中间作两直点。唐张怀瓘<玉堂禁经>中说:“从,此名烈火势。出于正体。书于铭石时,或用之。法以发势築,迅疾而劲侧:‘从’字头,‘僉’字脚用之。亦称”急雁阵势。”宋<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烈火法,口诀云‘衄锋(笔锋既上又下)暗按。’<临池诀>云:‘须各自立势,抵背潜衄’。所谓视之不见,考之弥彰。古经云:钟书‘然’字用。”元?陈绎曾<翰林要诀>中说:“烈火,外相向而偃,内相随而仰。

④、三往一覆点

“往”是“去,到的意思。”有往必有覆,如潮涨潮落,是自然的道理。清戈守智在<汉溪书法通解>中说:“三往一覆之法,须重蹲潜出,借势点之,势尽则反揭蹲抢,意在连贯。上势散者下势欲其紧也。‘然’‘爨’等字宜之。”(例字:然、照)

⑤、连波省点:

“波”是“水面振荡起伏的运动。”清戈守智在<汉溪书法通解>中说:“省点之法,势欲其疾,锋欲其利。刘德升行势也,右军<吴文墓志>‘勳’

⑥、横波点:

“波”是“水面振荡起伏的运动。”清戈守智在<汉溪书法通解>中说:“横波之点,顺笔邪(斜)叠而行,无左顾右盼之势。如波浪之逞风,其势一向而自为起伏也。也有宽促二势。‘烏’、‘為’等字用之。

上一篇:深渊英文

下一篇:pro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