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洛斯的维纳斯

时间:2024-03-13 15:20:46编辑:苗木君

《米洛斯的维纳斯》阅读赏析 米洛斯的维纳斯,双臂残缺,仍展示出女性特有的曲线美,显得端庄而妩媚。作者认为维纳斯“失去双臂”不但不遗憾,相反,是“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

这篇随笔紧紧围绕“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这个中心意思,从美学审视的角度,以精粹的语言,清新的笔调,探究有关决定“美术作品命运”而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形神并聚,文思从容。全文构思巧妙,叙述自成逻辑。

“某些东西”是什么呢?那就是“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和“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这就是作者的艺术理念。既然要获取整体美,就自然有了某些“常人”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的方案。人们也可以驰骋想象以弥补“失去双臂”的缺憾,但无论怎样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却根本不能超越“丧失”的美感。甚至假设“真正的原形”出现,且是“真的事实”,作者也终将“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进而,作者还假设道:如果“维纳斯”其他的肉体部分失去了的话,“这座雕像兴许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必须失去臂”的观点据此得到确认。由此生发出“米洛斯的维纳斯”失去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的合理想象,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思维空间,产生丰富的联想。

本文语言精粹、隽永,蕴含深刻的思想,将抽象的理念阐释得形象生动、浅显易明。下列语句自然含蓄,耐人寻味,就是很好的例证。

1.“也就是说,使人不能不感到,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伟大的艺术与平庸艺术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它们处理手法上的概括与具体,表现风格上的壮阔与纤细,题材选择上对细节的爱好和排斥等等,而主要在于创作者所一心一意努力奋斗的目标是否崇高在于创作者作画时,胸中是否充满着那种爱慕与惊羡,且长留画幅之中的情感,以及创作者在静观万物时一心追逐美好事物,目的正当,充满耐心和仇恨一切卑吝邪恶现象,使他的腕下涨满动力的心灵。

事实上,一位伟大艺术家的心智偶而也将被吸引到某种预想不到的事物上去,或者他将会以某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去表现他们对美的一种理悟,正是这“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它不是创作者的刻意追求,而是人性之中数不清的倾向的物化,以及为人称善的坚定热情所指引着和磨练着的自然的表现,这就是“美术作品的命运”。

2.“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创作者必须对整个题材有全面的把握,否则不可能产生伟大的艺术作品。一幅图景或雕像如果不能在心目中全部被想象出来,或只有局部的构思,就等于完全不能想象,或没有完整的构思。“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和“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则有赖于画家或雕塑家其人的心灵具有某种奇特而崇高的品质,感情置于严格的控制之下,冷静沉着如统兵之将,镇定自若如外科医生手持手术刀。如此,才能实现这种“飞跃”,也才能获取完整的艺术追求。似“特殊”,实则是普遍的艺术创作规律所使然。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3.“人们只要一度被这神秘气氛所迷,必将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座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的玉臂!”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个美的典型,它“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那“失去的双臂”,散发着神秘气氛,孕育着生命之梦,“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这是向着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如果人们被这种神秘气氛所迷惑,让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复原,即使是“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也会失去原来的艺术光辉,完美的艺术作品反而会遭到破坏,甚而黯然失色。通过假设和正反论证,通过美学审视,作者“她为了如此秀丽诱人,必须失去双臂”的观点在这里确定无疑。

本文的疑难点似乎比比皆是,其实只要抓住几个关键语句,弄清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就能触类旁通,豁然开朗。下列语句就是比较难懂的例子,这里笔者把它们拈出来,进行破解,以求得解答。

例(1):“不,说得更为正确些,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年代。

只有具有了人类心智的一切高贵品质,才能使人在艺术上进入至高境界。“米洛斯的维纳斯”的美,纯出于自然和造物者的巧夺天工,并不是靠外力或“有意识的”制造一种有利于驰骋想象的心境而使其“失去双臂”,而是“无意识地隐藏了两条玉臂”。这说明不是创作者的刻意追求,而是人类一切圆熟、协调、深邃、坚毅的心智的自然表现。只有这样,才使这件艺术瑰宝超越了国界,跨越了历史长河,以它的神奇的艺术光芒与天地共存,与日月齐辉。

例(2):“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绝伦。

“无”的一方包孕着不尽的梦幻、神秘、想象、推断,伴着各种各样的奇思异想,伟大的艺术作品就需要这样的审美效果。然而,“有”的一方,即使表现手法天衣无缝,无懈可击,复原得精美绝伦,也仍然会受到限制,绝不会构成亮丽的图景和光辉的形象。这段话,再次表明了作者的观点,语言含蓄,极富诗意。

例(3):“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这只是作者的一种假设。如果真的发现了真正的原形,不能再怀疑的时候,作者也会站在艺术家的原则上,按照艺术创作的规律和审美理念,以艺术的名义否定掉这个原形,因为它不是艺术,更不是伟大的艺术作品,而是一个随处可见的“人体模特”。为了维护真正的艺术,作者必须怀着“一腔怒火”来否定掉这个“事实”,可见,作者的观点是多么鲜明,为艺术而战的信念又是多么坚定。

本文可以定名为“文学随笔”,它不是洋洋洒洒的大文章,也不是严肃的议论和叙事文,更不是惨淡经营的抒情言志文字,而只能把它列为涉笔成趣的随笔文学。但是,外国却根本没有什么“随笔文学”,这里翻译成汉语确切的名称应是西方文类名词——“美文学”。它是专指各种艺术性高的文学杂著,也涵有“小品”的意义,因为这类作品在外国是借用了一个美术名词,意义是“全景画”。《米洛斯的维纳斯》就好像一幅“全景画”,其艺术的情思,飘然于纸上,堪称玑珠。

上一篇:锡伯河

下一篇:横是行还是列